一个不恋财的“合同诈骗犯”(二)

发布时间:2020-07-15
新闻来源:刑辩力机构律师网
阅读次数:1644

一个不恋财的“合同诈骗犯”(二)

了解案件背景

在小威由济南押回东莞之前,我只好先向舒曼仔细询问、了解案件背景。
舒曼告诉我,她在2009年的时候,与小威结婚。
2010年,他们在深圳,设立了深圳市薇佳声学产品有限公司。
舒曼说,创业之初,非常辛苦。工厂上上下下的事,她们两口子都是尽量亲力亲为。包括洗手间的清洁卫生,也都是舒曼亲自动手。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虽然苦,虽然累,但当初,她们确实是赚了点钱。
可也正是因为赚了点钱,两口子就开始有点膨胀,满脑子都想着要扩大经营。
2011年底,为了筹措开设分厂的资金,她们不惜将自己的房子进行变卖。2012年,资金到位后,她们随即在东莞设立了东莞市娅奇声学产品有限公司。
深圳与东莞的两家公司,均从事手机扬声器等产品的生产经营。
……
可是慢慢的,事,开始逐渐与愿相违了。
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手机行业市场萎缩,产品单价下降,客户频频倒闭,货款不能如数收取,等等,都导致了企业严重亏损,并逐步加剧。
工厂经营,陷入困境。
尔后,先是深圳工厂停止经营,解散撤离。
东莞工厂苦撑至2015年底的时候,也彻底停止了经营。
两口子被迫放弃,离开了工厂,离开了东莞。
而此时,东莞工厂,尚欠供应商们的货款,高达六七百万元,无法支付。大部分的供应商,均纷纷将货款纠纷,诉至东莞当地法院。当然,舒曼两口子,也委托了律师在积极应诉。
2016年,一家之主的小威,在深圳开了一年的滴滴车。2017年3月,小威在苏州的同学,将小威介绍至苏州的一家企业,打工谋生。
……

为核实小威在公司经营中,有无涉嫌合同诈骗行为,我又向舒曼进行了询问,仔细核实:
本次案发,你知道是谁报的警吗?
是东莞工厂的供应商们。
东莞工厂倒闭的时候,你们具体还欠供应商多少货款未曾支付?
大概六七百万,具体数额记不清了。
你们与供应商的采购交易,是以谁的名义签订的合同?
都是工厂的名义。
有没有使用过虚假的合同主体,或者其它商业主体的名义,与供应商签订过任何合同?
这个绝对没有。
你们工厂向供应商进行采购,需不需要向供应商提供保证金或其它担保的?
不需要。
供应商与你们交易,需不需要向你们提供保证金或其它担保的?
也不需要。
你们深圳的工厂有多少平方?多少员工?
深圳大概600平方左右,员工60~70个。
东莞工厂呢?
东莞大概2500平方左右,员工最多的时候300人左右,倒闭的时候大概70~80人。
以你们的规模与产能,正常情况下,工厂的生产经营能力有没有问题?
这个当然没问题。
能满足客户的采购需求吗?
能。
能正常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吗?
正常情况下没有问题。
你们的客户在向你们进行采购的时候,有没有预付款项或者支付定金?
一分钱都没有。
你们交货给客户以后,货款多长时间结算?
月结90天,实际拿到手要120天。
你们与客户的货款结算,正不正常?
2015年以前还算正常。进入2015年就开始不正常。
那你们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的时候,要不要预付费用?
不需要。
你们跟供应商的货款结算是多少天?
也是月结90天。
也就是说,供应商是先送原材料给你们使用,尔后你们才付款的,是吧?
是的。
你们与供应商的货款结算,正不正常?
也是2015年以前正常。进入2015年以后就开始不正常。
为什么不正常?
原因很多。比如,我们的客户倒闭了很多,货款收不到。
……

经过以上核实,我嗅到了危险。
第一,小威的工厂在向供应商采原材料的时候,事先无须向供应商支付任何定金或预付款。供应商交付的原材料,都是先使用,后付款。
第二,小威于2015年底,确实弃厂离莞,去了深圳,后来又去了苏州。
而根据该些事实,对比合同诈骗罪条文列举的几种诈骗情形,第1种虚构合同主体的诈骗情形基本可以排除;第2种虚构合同担保的诈骗情形也基本可以排除。但第3种钓鱼式的诈骗,以及第4种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诈骗,则有被办案部门套入的潜在危险。
尤其是小威弃厂离莞的行为,很容易被认定为诈骗逃匿。
怎么办?
那么,小威弃厂离莞,又是否属于合同诈骗条文第四项规定的逃匿行为呢?

如何理解逃匿?

逃匿,于字面意义,就是逃跑加隐匿。

我国刑法第224条第四项,规定了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的所谓“逃匿”。

该规定较为笼统,并未对逃匿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但我认为,鉴于合同诈骗是侵财犯罪,因此,此处的逃匿,应理解为:人携财逃匿。即:人匿+财匿。

具体解析如下:

1.行为人隐匿

在合同诈骗中,行为人的最终目的,是非法占有对方交付的财物。因此,行为人当然不会依约履行、全面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而为了逃避履行合同义务,行为人则一般会选择逃离对方已经知悉的己方常住地、居住地、工作地、经营地、注册地等,并予以隐匿,让对方当事人无法找寻。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逃匿的目的,必须是为了躲避履行合同义务。非基于此目的离开,则不属于法条意义上的逃匿。

2.财物隐匿

财物的隐匿,包括对财物进行物理上的转移、藏匿,也包括对财物进行权属上的转移、藏匿,等等。

同如前文所述,合同诈骗行为人的最终目的,是想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款、预付款、货物、担保财产等。其主观上,并不想依约履行、全面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因此,在违约行为发生时,特别是在对方当事人进行追讨时,行为人当然不想返还已收财物。那么,将相关财物进行转移、隐匿,自然也就成为行为人的理想选择。


3.人匿财不匿

如果只有人的隐匿,但并未隐匿被害人交付的财物的。此种情形下,就很难推断出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人匿财不匿,不能认定为法条意义上的逃匿。

对于此,最高司法机关有关诈骗类犯罪的司法解释,也都不约而同地有所体现。比如,规定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将被害人财物用于生产经营;或者,考察行为人是否将被害人财物予以肆意挥霍,等等。

其实,用于生产经营,也就是正常使用不隐匿,无非就是可以保证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同时,也表明行为人可能会履行合同义务。当然,也可表明行为人不会逃避追讨。但如果没有用于生产经营,而予以隐匿,或者肆意挥霍了,就可能会导致履约能力的丧失,或者追讨的困难。由此,则可以初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4.财匿人不匿

如果行为人本人并不躲避,但却将被害人交付的财物予以隐匿的。此种情形下,只要行为人经催促后切实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愿意归还所受财物的,自然也不能认为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因此,法条规定的逃匿,当然既包括行为人的隐匿,又包括财物的隐匿。

两者,缺一不可。


经过本文的前述分析,我认为有两个重点,日后必须要进行核实。

一是小威离开工厂、离开东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为了逃避履行合同义务?

二是小威离开东莞时,有没有将供应商交付的原材料带走?有没有将经过加工后的半成品、成品带走?有没有处分或变卖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如果处分或变卖了,钱,用到哪去了?

而整个案件分析至此,最终无疑也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小威在本案中,有没有非法占有目的?

那么,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具体又是指什么呢?司法实务中,对诈骗类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又是如何认定的呢?

如欲了解,请继续阅读《一个不恋财的“合同诈骗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