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媒体曝光了很多关于大学生犯罪的例子,且作案情节严重。可见关注大学生心理,阻止更多的犯罪产生是刻不容缓。大学生犯罪普遍具有哪些心理特点呢?是什么让他们选择放弃自己危害他人?
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享乐欲望强烈、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及产生挫折感。
大学生犯罪心理呈特点
其一,享乐欲望强烈
现在许多高校周围的餐馆、游戏厅、网吧几乎被学生占满,而教室里往往空空荡荡,许多学生更愿把精力投入玩乐而不是学习上;另外,学生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如手机等)看成一种时髦。诚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物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们的满足和幸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钱和物质,然而,由于大学生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靠父母给予有限的生活费,在金钱的极其有限和现实强烈的物质诱惑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加之同学之间,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他们之间物质条件差距极大,这更在有的同学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刺激。于是,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进行攀比,以满足虚荣便成为不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而没有太多获取收入能力的现实,则使通过违法犯罪这种无需投入而又极快收益的方式成为有的人的必然选择。有关调查反映的大学生犯罪中70%都是盗窃案,正是大学生为了追求享乐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印证。
其二,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
据《江南时报》报道,在我国,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而这些都是不良情绪情感体验,是消极的,当这种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就会出现情绪发作,产生犯罪动机,进而实施犯罪行为。那么,造成大学生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已初现端倪,强者和弱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知识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大学生成为社会的、家庭的关注载体,使他们往往被赋予过高的期望值,从一开始,他们就面临较大的压力。然而在大学中,往往是强者与强者的对
话,中学中的那种倍受老师关爱、备受同学羡慕的心理优势已不复存在,这会造成一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心理失衡,使其压力进一步增大,如果再缺少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找不到释放这种压力的正常渠道,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加上一定诱因,就有可能通过犯罪释放出来。如《北京晚报》报道,大学生马晓明,因功课不好,被学校退学,自感没法向家里交代而杀死了爸爸和奶奶,结果走上了犯罪道路。究其根本还是长期倍受压力所产生的结果,使其产生了要想让家里人不会因此事而责备自己,只有将他们杀死才是惟一解脱途径的想法。
其三、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及产生挫折感
大多数犯罪大学生情绪不稳定,自控性差,行为冲动性明显,好感情用事,易产生挫折感。比如,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2年3月19日,北京某高校大学生马忠义,持刀及仿真手枪潜入本校女生宿舍楼,将两名上厕所的女生捆绑,并以引爆炸弹相威胁将两人控制,索要钱财。马忠义为作案准备了四捆胶带纸,一捆绳索,一只仿真手枪和一把匕首,可谓精心,但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却又始终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他甚至与自己的犯罪目标―――几个女大学生促膝谈天,最后还帮助她们报警。
他的犯罪行为带有非常明显的非罪恶倾向。从马忠义犯罪的整个过程看,其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性,认识偏激,缺乏理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明显的一时冲动的特点。仅仅因为一位女同学叫他冷静,便立即中止了犯罪,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及后果。据马忠义自己讲,自己这样作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被警察抓住后,自
己解脱了,剩下的事由警察去办自己不操心了。
大学生犯罪案例频频发生,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现状。我们的教育制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一直以来,学校和家长关心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而健康的人格才是一个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条件。
原标题: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三个特点
作者:
来源:寻医问药网
牛律师刑辩深圳团队编辑
牛律师刑事辩护网www.lawyer123.cn,依据最权威的法律法规,秉持最科学的刑辩技巧,坚持术有专攻成就刑事辩护品牌成功案例。为正在身陷囹圄或因犯罪即将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亲友提供无罪、罪轻、减轻处罚的服务。牛律师刑事辩护精英团队,专注刑辩领域,案例成就金牌!
服务热线:4006066148